台灣偶像劇整體分析調查報告2015 - DataTriG 數據觸發³分析網

演藝人進言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台灣偶像劇整體分析調查報告2015

2015年對台灣偶像劇來說真的是比較可圈可點的一年,以下就是我從觀眾,劇本與製作,演員三方面的分析


-觀眾:


電視劇觀眾習性的改變
2015年可以說在是觀眾習性的改變最多的一年,因為自從不同的免費合法影音平台上線後,令一些本來自找渠道觀看劇的人更「名正言順」觀看外,一些劇網路首播比電視台首播早的做法更使一些觀眾直接轉移至網上觀看。雖然這種更簡易方便的收看模式再次找回觀眾以開拓新的廣告模式,但是除了做就觀眾若對這些劇的一點不滿便直接快轉甚至棄劇外,加上因為每個家庭的電視比電子產品少的關系,使在家人搶電視的情況下年青的因為能在網上看的關系使大部份都會讓電視給老年的,導致看電視觀眾族群的年齡有日漸上升的趨勢,結果造成一些主打年青族群的劇收視一厥不振,主打年老族群的劇收視卻越來越好(例如三立...)。不過因為這些劇主打年老族群的劇大部份的劇的品質都有不少問題的關系,使這問題值得觀察。

-劇本與製作:


眼高手低的社會話題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2015年中開始有很多的偶像劇如《新世界》 《我的15分鐘》《哇!陳怡君》 《長不大的爸爸》等的劇都會使用不同的社會議題以不同的形式放入劇本中,以引起觀眾的共鳴感。而為了讓觀眾更清楚這些社會議題,所以這些劇都會把社會議題放入整個背景或者是集中放入單一的子故事中。可是除了因為解釋這些社會議題都是不容易外,這些議題的內幕往往都非常黑暗,所以劇本的處理手法其實相當重要。不過現時大部份的台劇都因為沒有處理好這手法的關系,導致往往除了放入整個背景時會做成不討好外,也導致集中放入單一的子故事時斷尾。使整劇的品質下降。

編劇人材編制問題
雖然去年報告中題及的劇本『人材缺乏,追不上製作品質』的問題依舊,不過在整合2015年的劇集數據時,我從製作人物與劇本的品質對比中發現,大部份的劇的編劇是開始以多個多人小組的形式討論在不同集數中編寫,而非由一人統籌。雖然這方法確實有利劇本編寫的速度,不過這樣做法卻除了有機會使一些伏線與想法的處理沒有好好統籌設計外,更重要的是會使各角色的劇情分量難以控制,使劇本品質很容易會把弄差,令這問題開始令我關注。

職人劇的應成台灣偶像劇的主要元素嗎?
近年,台灣偶像劇的題材已開始由『富主角遇上窮主角』轉變成不同的多元題材。而去年劇情的主要元素更是落在講述職場上的生活上。只是因為職場的故事與台灣偶像劇的必有愛情元素都是需要起承轉合的過程,使編劇找到這個平衡點是十份重要。不過在去年的劇中卻除了少數的劇找到這個平衡點外,大部份的職人劇都因為過份傾向愛情或職場的關系導致失衡。此外,因為職人劇的職業都是有真實的的關系,使職場的故事劇情都必須是合符現實才能引發共鳴,可是因為某些劇的劇情超現實的關系,令劇本無法引發共鳴外也變動相當奇怪。所以從以上2點,我確實對職人劇的應成台灣偶像劇的主要元素的選擇成疑。

漸漸上升的製作品質與參的參差的置入性行銷
相對於去年報告中題及的製作問題,2015年的整體劇集的製作品質確實改善不少,尤其一些劇的場景的選用、鏡頭品質、鏡頭處理上確實做得不錯。只是劇集中置入的問題卻是參差,因為雖然一些劇確認有把產品的置入不錯外也滿合理的,可是一些劇的置入卻更是單刀直入式直接從角色的口中講述產品/服務的功能,這種方法確實令我非常反感,使這問題依然需要關注。

-演員:


部份主要角色演員實力上升
相對於去年報告中題及演員的實力,2015年的整體演員的品質確實改善不少,這主要因為除了大部份的劇都重新使用了一些技巧和經驗的演員外,有些演員也因為找到適合他的戲路的角色而使演出品質得以改善。只是有些有實力的演員卻是因為演出的劇本影響以致演技未能到達應有水平,導致變得一般而變成遺珠確實滿可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